人工智能学院专业介绍

作者: 时间:2023-08-10 点击数: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及职业道德,拥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行业,能从事数据采集与处理、算法模型训练与测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工作,具备就业创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干课程】

人工智能应用导论、程序设计基础、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Python应用开发、人工智能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数据服务、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深度学习应用开发、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部署与运维、人工智能综合项目开发等课程。

【核心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实习及多维度实训(Python 开发、数据服务、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综合项目等),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系统及编程基础,具备大数据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工智能核心原理与思维,能运用数据思维、AI模型、工具及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完成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具备项目开发与落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需求。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行“多能力、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应用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开发,课程设置围绕能力展开,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学院建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云计算实训室、创新实训室等。通过教学实训平台和智慧教学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应用等相关的工作。具体岗位类别有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服务两大类。初始岗位有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标注工程师、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工程师等,发展岗位有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语音处理与识别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开发工程师等。

【专业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人工智能学院重点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5名,高级职称7名,市管专家3名,省级学术带头人2名,省级名师2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10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5%。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都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项目实验室及智慧教室,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5个稳定校外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出率100%,保障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大数据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国家重点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数字素养及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掌握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行业,能从事大数据实施与运维、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平台管理、技术服务及产品运营等工作,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干课程】

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应用、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NoSQL数据库技术应用、Spar应用技术、Web 前端开发框架技术、Flink应用技术、大数据项目管理、大数据安全技术等领域课程。

【核心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掌握数据采集、抽取、清洗、转换与加载等技术;能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批量/实时/分布式计算,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完成特征工程;能开发可视化应用程序,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掌握大数据平台搭建、部署、运维及数据库管理技术;具备终身学习、知识整合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行“多能力、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应用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开发,依据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熟练运用线上线下混动式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提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基于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实施与运维、数据采集与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平台管理、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数据产品运营等相关工作。

【专业优势】

大数据技术专业为焦作大学“双高建设”专业,同时也是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3名,高级职称5名,其中教授3名。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10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2%。另有企业外聘教师3名,其中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2人。专业拥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河南省优秀教师2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名,河南省模范教师1名,河南省文明教师2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名,河南省跨世纪科技拔尖人才1名,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名,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1名,河南省教学标兵1名,焦作市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1名,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名,焦作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焦作市高层次技术人才2名,焦作市市管专家5名。

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一体化教室等,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 100%,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现有 5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能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工作,具备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干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 CAD 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智能视觉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运维及相关实训课程。

【核心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能完成电工电子器件选用、机械与电气装调、液压与气动控制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安装调试;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及现场/远程运维技术;具备系统建模、数字孪生应用、虚拟调试及工业机器人系统数字化设计与仿真能力;能搭建机器视觉系统、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完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掌握智能传感器选用、PLC 编程,具备工业机器人系统运行维护及问题解决能力。

【专业特点】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实施“能力梯次递进”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项目运作、人才共育”校企合作模式,实行教学做合一,校企共同育人。促进书证融通,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基于就业岗位能力“学训一体、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就业方向】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与技术支持等。职业岗位有: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销售与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学生数与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8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35.8%。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研研究;有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行业导师,并定期开展专业与学科教研。

    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有电工基础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实训室等及机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对接。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掌握传感器与传感终端设备检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应用、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应用系统运行与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物联网相关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产品推广及营销等工作。

【主干课程】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互联网系统部署与运维、物联网设备装调与维护、无线传输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嵌入式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人工智能导论、物联网工程识图与制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物联网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

【核心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能完成感知识别设备选型、装调、数据采集与运行维护;具备利用物联网设备管理、监控生产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无线传输设备选型与装调、无线网络组建、运维及故障排查;掌握嵌入式设备开发环境搭建、应用开发与调测,以及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运维与故障维修技术;能开发物联网移动应用、进行平台测试与数据处理,具备项目规划、方案编制 5G、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具备探究学习、终身学习意识,能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行“多能力、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应用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开发,依据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熟练运用线上线下混动式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提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等领域的研发助理、部品开发、品质管理、产品测试、技术支持、从事编码实现、功能验证、系统调试等岗位工程师。就业领域在各行业中优势明显,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各大运营商,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也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环境检测管理部门、城市公共事业单位以及智能社区等从事管理工作。

【专业优势】

本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9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80%。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研研究;有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都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一体化教室等,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现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区块链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数字经济时代需求,以德技并修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掌握区块链应用开发、智能合约编程、分布式账本运维等核心技术,具备区块链系统设计、测试与部署的工程实践能力,涵养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面向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岗位,能在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数字政务等领域从事区块链系统开发、运维、测试及运营等工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主干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Linux操作系统、区块链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区块链核心技术、智能合约开发、虚拟化及容器技术、区块链部署与运维、Web后端编程技术、区块链应用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导论、Java程序设计、区块链安全软件测试技术、DApp开发技术等。

【核心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实习及多层次实训,具备以下核心能力:熟练运用Vue、React、Node.js、Spring Boot 等技术构建Web应用;掌握Docker、Kubernetes等工具,完成区块链网络部署、维护、监控及故障排查;能用Solidity、Go等语言在主流平台开发安全合约;具备行业洞察与创新能力,能应对区块链技术演进挑战。

【专业特色】

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以“岗课赛证”融合为特色,紧密对接区块链新兴岗位,将职业标准与技能竞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岗位-证书-竞赛”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模块化能力递进课程:基础层强化编程语言、Linux系统与密码学基础;核心层聚焦智能合约开发等7门核心课程;实践层通过“实训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级实战训练,覆盖区块链全生命周期开发与运维,实践学时占比达61.33%。课程内容涵盖Docker容器化运维等工业级技能,师资团队中72%为双师型且具有企业经验。立足河南数字经济需求,定向培养本土化应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三链”融合,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就业方向】

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就业方向面向IT互联网行业,区块链应用开发工程师、智能合约开发工程师区块链测试工程师区块链运维工程师、区块链系统工程师。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需求旺盛,可在金融、供应链、医疗、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化部门,从事区块链应用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与运维管理。参与开发或改造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提升交易安全性与信息透明度。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政务协同效率与数据可信度等。

【专业优势】

现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7名,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5%,100%具备研究生学历;拥有市管专家3名、省级学术带头人2名、省级名师2名等优秀人才;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为行业资深专家。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一体化教室等,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现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