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围绕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行业需求,培养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思维、深度学习、智能软件开发等技术,有较强的实际开发和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应用和技术服务领域从事人工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 人工智能训练、 智能系统集成、智能系统测试及运维等工作,具备工匠精神和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Python 程序设计、基于 Python 的数据挖掘技术、Linux 基础及应用、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机器人智能视觉感知等课程。
【核心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实习、深度学习实训、机器学习实训、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实训、毕业实习和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基础、计算机系统知识及扎实的编程基础,以及大数据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原理和人工智能思维,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模型、工具、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行“多能力、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应用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开发,课程设置围绕能力展开,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学院建有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云计算实训室、创新实训室等。通过教学实训平台和智慧教学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应用相关的工作。具体岗位类别有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服务两大类。初始岗位有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标注工程师、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工程师等,发展岗位有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语音处理与识别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开发工程师等。
【专业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人工智能学院重点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5名,高级职称7名,市管专家3名,省级学术带头人2名,省级名师2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10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5%。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都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实验室、智慧教室等。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均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 100%,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现有 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大数据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大数据技术与国家的经济和国家的安全相关,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方向之一。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开发、大数据测试、大数据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
网络爬虫开发基础、JAVA程序设计、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网络技术基础、Linux 服务器配置、大数据原理及应用、 Web 前端开发、数据库技术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技术、Linux 基础应用、基于 Python 的企业级应用开发。
【核心能力】
通过专业认识实习、Hadoop应用开发实训、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实训、 数据仓库 Hive 实训、数据挖掘实训、毕业实习和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必需的大数据开发与设计能力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能。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和具备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开发、大数据测试、大数据技术支持等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实行“多能力、模块化”的培养模式,应用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开发,课程设置围绕能力展开,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做”一体化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基于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分布式程序开发、大数据集成平台的应用、开发、数据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平台运维、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等等相关工作。
【专业优势】
大数据技术专业为焦作大学“双高建设”专业,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学院未来人工智能专业群的主导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实践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5名,高级职称7名,市管专家3名,省级学术带头人2名,省级名师2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10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5%。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兼职教师都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一体化教室等,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 100%,拥有5个校内实训中心,34个实验室。现有 5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电工电器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参数化零件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编程与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电工电子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单片机实训、机械基础实训、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核心能力】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检修及其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的编制、调整;读懂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结构安装图和电气原理图,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设备;单片机的应用,工业机器人设备传感器的安装与信号处理等。
【专业特点】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实施“能力梯次递进”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项目运作、人才共育”校企合作模式,实行教学做合一,校企共同育人。促进书证融通,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基于就业岗位能力“学训一体、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就业方向】自动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机械、电气、控制的安装与调试、检测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及产品工艺设计和现场管理;工业机器人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及相关管理等工作。职业岗位有:工业机器人设备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维护与管理员、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设计安装与调试、销售客服工程师、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根据对专业服务面向、培养目标的调研分析,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传感器与传感终端设备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RFID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与工程施工、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等专业必备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产品推广及营销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传感器技术概论,嵌入式系统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实践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物联网工程项目综合实训、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实训、网络集成实训、网络安全与管理实训、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专业特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培养具备基本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相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理论,毕业后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产品营销等基本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能力】掌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完成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训练;熟悉区域智能物联网系统组网能力;具有无线传感网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能力;具有利用物联网管理设备、监控生产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就业方向】面向物联网设备制造、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应用工程师、设备(安装/维护/调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工作。就业领域在各行业中优势明显,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各大运营商,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也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环境检测管理部门、城市公共事业单位以及智能社区等从事管理工作。